关于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的研究

高二(9) 林温迪

2013-9-1


课题背景

有一个英语谚语说:Do the work you love, love the work you do ,意思是启发人们去“做你热爱的工作,热爱你做的工作”。如果一个人能够每天从事着自己理想的职业,肯定是最幸福不过的了。

在现实世界里,情况是怎样的呢?就从中国来看,由于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经济飞速发展,使得她成为了世界上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。特别是因为持有Made in China标记的产品,让中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光荣称号。使人好奇的问题是,创造这些奇迹的千千万万的工人,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吗?

带着这个问题,我在暑假到了河北省涿州市亚大集团的工厂实习了一周。这个工厂是生产汽车中的塑料管道部件的,有600人左右。生产过程是将塑料原材料通过机器加热,在另一个机器上抽丝压成管子形状,包上纤维,然后作某些高压试验后,捆绑包装成产品。在这段时间内,我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:从最基层的车间工人到充满智慧的工程师;从忙碌的管理员到工作废寝忘食的公司领导。通过了解,让我看到,理想往往很美好,但现实未必与理想成正比。不同年龄,不同层次的人,对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的看法也有差异。


普通工人

她是一位车间工人,25岁。她是当地人,父亲原来也在此工厂工作。大学在石家庄读的,读的是传媒。毕业后在校留了一年,当辅导教师。今年暑假回家后,家长已帮她在工厂找好工作。刚来工厂不到一周。她觉得在工厂工作很枯燥,她也很不希望继续生活在小镇,但是称“这就是女生的命,不能离家太远。以后就只能在这儿工作了。”

像她这样的一般工人,特别是刚进工厂的新工人,往往感觉到工作不是想象中那么好。在车间中的工作,需要一点操作技术,需要力气。但一般是比较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,从而容易使人感觉到单调。但大部分的人都会因为生活必需,坚持工作下去,慢慢适应工作的环境。


工程师

他是一位高级工程师,25岁。他也是当地人,有一个27岁姐姐。大学读的是营销,但是父母希望他改专业,他虽然喜欢营销,但是称“我不喜欢抽烟喝酒,我也不抽烟喝酒”。读完大学后本来要出国,但是姐姐出国读研究生,称“既然姐姐出国了,那我就不出国了,父母渐渐老了,需要一人留在身边照顾,若儿女都在国外的话,太远了,有什么事情不能及时回来”。大学毕业后在工厂实习,之后留在工厂,目前为止已有4年了。他的妻子在工厂里是一位管理员。

工程师一般都掌握着一些比较高级的技术,他们会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各种产品。在过去几年中,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,工程师每天都很忙,和客户谈判,按需求设计出各种新产品,从而也有不少成就感。但如果有时候业务冷下来,他们就会觉得工作比较无聊。但是在厂里呆久了,渐渐习惯了,一般都将继续留工作下去。


管理员

她是一位管理员,26岁。她是辽宁人,有一个哥哥原来在此工厂工作。大学在河北读的是机械。大学毕业后来此工厂学习,之后便留在工厂里继续工作,至今已有5年。她本来也是车间工人,后来因为岗位的需要被升职为管理员。她称“办公室里的活不比车间里的活要少、轻松。压力很大,要管得面很广。”有一天她检查厂里安全情况,看到有一大堆的杂物乱放没法处理,一急就哭了起来。

如果把一个厂当作一个家,管理员有点像妈妈一样,从吃的,穿的,其他用品,家里的卫生等等,事无巨细都得照顾好。他们应该称得起厂里最有职业感的了人了。在我看来,整天婆婆妈妈地说这个道那个,又没有什么大成就,是否会无聊,但是他们说平时过于忙,顾不上太多,总是兢兢业业地继续工作下去。


领导

他是工厂上一层公司的副总经理,58岁。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大学的,当时学军工兵器,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兵工厂当工程师。后来因为兵工行业不景气,就改行,和厂里的其他同事一起,把工厂改造成了民用,进入了汽车配件的行业。几十年来工厂逐步扩大,目前发展成了两万员工的大集团公司。

对这一代人来说,年轻时根本想都没想过现在所做的事业。他们的体会是,应顺了社会发展的潮流,就越做越好。据说他们也有许多学兵工的同学,都改行做其他工作去了。他们那一辈的人,好像不太追求自己工作理想不理想,而是更注重现实,能做什么就做什么。


这次实习,让我还想到一个学校专业教育的问题。好像我接触的工人中,很少在学校是学同样专业的。也许也说明他们原来的理想工作并不是这个。但现实中可走的路确实与理想有很大的偏差。显然,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让自己适应了社会的需要,从而找到了一份工作。但是,在中国这种制度之下,能否培养出像Bill Gate或Mark Zackerberg这样创业者来呢?